陈范虞款紫砂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2:03:20
有没有人知道这款壶的?请详细介绍一下吧
和这个问题好像没什么关系哦,我只想知道陈范虞这款紫砂壶的历史和收藏价值,不过也谢谢你

底款:陈范虞,绝大多数的紫砂罐均不见落款,当然,有部份是钤于盖面上,随着罐盖的佚失而失传。作为日用器皿的一种,早期紫砂罐是毋需落款的,然而随著作坊之间的竞争,品牌意识觉醒,渐渐可于罐身看到各式印记,此一时期应在明末清初之际。

推测早期款识应是钤于盖面,一是钤盖方便,二是陈列堆放时易于辨别,前述泰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几件盖罐,俱是落款于盖面的例子。由于目前所见陶罐多已失盖,所以有款识者,多见于罐底,就现有记录,款文有「荆溪 徐飞龙」、「荆溪 徐连龙」、「干隆年制」、「杨彭年制」、「清德堂」、「陈范虞」、「王南林」,以及常见于朱泥壶、釉彩壶的山水肖形印。从上述款文来看,不乏名家字号,虽未必均能证实出自名家之手,然依土胎、做工、烧成等外观条件判断,均为清代各期制器无误,亦即在时代特征方面,紫砂罐与紫砂壶是两相吻合的。

由此至少可推断,此类紫砂罐在清代,并不只是一般的碢碗容器之属,它已是一种有品牌、有档次、有优劣之分的日用器皿。

不管紫砂罐在昔日是何种用途,今之藏家则多将其做为茶叶罐之用。由于原罐可能入土过,或是长期盛油,仅靠漂白水加温水浸泡洗净,可能仍难去净异味,易使茶叶「串味」。部分藏家会采「回窑」的方法以求彻底清净,此法是将洗净晾干的陶罐入窑,将窑温缓缓升至6OO℃,如此方可将浸透于坯身石英网状结晶内的油味除尽。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方法难度甚高,若经验不足者,往往使罐身内壁产生爆砂或气泡,甚至全器熔毁,应小心行之。

去净罐身后,若要贮存普洱茶类,则按一般室温保存,匆使受潮即可。如要贮藏乌龙茶使成陈年老茶,则需将罐盖以软木塞填实;失盖者,可以实心木头车制,并加软木塞备用。准备妥当后,置入茶叶至罐口,拍打扎实,使空气尽量排出,再垫上塑料袋或锡铂纸便可封盖。如此静置一年以上,可得优质老茶,所泡茶汤与新茶相较,另有一番甘醇之美,尤其是陈期愈长,变化愈大,深得嗜茶人士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茶」期间,紫砂罐的器表彷佛具有生命般,随着时间的推移,渐生温润之感,笔者尝见有温润油亮,彷若镜面者。这是茶叶所生的油气,自器身内部气孔释出之故,道理和养壶之法相同,若以瓷瓶或金属罐贮存,则少了这层变化之美。人们常说紫砂壶是「世间茶具之首」,看来,紫砂罐亦可誉为「世间茶叶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