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变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9:35:32
请大家帮帮忙,帮忙把这个汕头变迁的资料补充完整

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 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 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 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 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

1684年,清朝开海禁,澄海 港逐渐兴盛起来,乾隆时,澄海的大商人往来与国内各地,从出发的商船活跃于日本、南洋等地。1792年,清朝设 。到嘉庆年间,澄海上缴的贸易税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逐渐当时澄海商贸的繁盛。

汕头开埠后, 港逐渐取代 港称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汕头历史轨迹
汕头古时为滨海冲积地区,海水的冲击带来了植被庄稼所需的丰富的营养,于是在宋朝时期这里就形成了村落,属揭阳县;元代时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村落,古称厦岭;明初在此设有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遂属澄海。由于汕头地区沙脊向海伸延,百姓多设栅捕鱼,故又称做沙汕;到了康熙年间,建立了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就被简称为了汕头;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汕头就开始对外开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
1921年时,汕头成立了市政府,与澄海分治;1930年被准予设市,隶属于广东省政府。建国以后,汕头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城市的道路,从此汕头迈入了新的阶段。

历史沿革
汕头,最初是一个渔村。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鸵江都的一个渔村。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汕头成为潮州府澄海县的一部分。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汕头被称为「沙汕坪」。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期间,逐渐被简称为「汕头」。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於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进行贸易。咸丰十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对外开市。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21年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但仍隶属潮循道管理。1958年,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1981年,设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潮汕地区分为三个市,汕头市成为其中的一个市。

澄海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汕头市东南面。

澄海过去是一处“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隅。汉代属揭阳县域,晋以后属海阳县域,宋元至明初分别为海阳、揭阳、饶平之邑。

明朝中期,倭寇窜扰,滨海一带居民人心惶惶。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为抗御倭寇袭扰,析海阳县上外、中外、下外3个都,揭阳县蓬州、鳄浦、蛇江3个都,饶平县苏湾都设置澄海县,取意“澄清海氛”或“海宇澄清”,以安定人心。这就是“澄海”的得名由来。
远古时代,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