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内容如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0:05:48
1.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 )词
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填读音)(填字意)沙路净无泥。(注意,是填“间”字的)
3. 读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最后两句时,语调应( ),情绪( )。
4. 给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划分朗读节奏,并说说哪个词宜重读。
5.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此词乐观向上,诗情豪迈,赞美了梅花( )。
6. (一)矛与盾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则寓言写的是 ( )的事,告诉我们( ),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为( )。

7. (二)赛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字

马无故 亡() 而入胡
居() 数月
此独 以() 跛之故

翻译句
此何遽不为福乎?
( )
丁壮者引弦而战
( )

从语境来看,短文中划线的“人皆吊之”的“之”指( ),“此独以跛之故”的“此”又指( )。

1.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舍不得朋友的 )词
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jian)(里面)沙路净无泥。(注意,是填“间”字的)

1.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借景叙情)词
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jian一声)(中间)沙路净无泥。(注意,是填“间”字的)
3. 读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最后两句时,语调应(高昂 ),情绪( 激昂)。
4. 给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划分朗读节奏,并说说哪个词宜重读。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此 更
5.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此词乐观向上,诗情豪迈,赞美了梅花( 傲然挺拔)。
6. (一)矛与盾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则寓言写的是 ( 楚国有着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的事,告诉我们( 什么事都不能夸大其词),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为( 矛盾)。

7. (二)赛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字

马无故 亡(逃跑) 而入胡
居(经过) 数月
此独 以(因为) 跛之故

翻译句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 )
丁壮者引弦而战
( 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从语境来看,短文中划线的“人皆吊之”的“之”指(呵呵,不会 ),“此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