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9:07:30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字数约2000字):

1、阅读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 《如彗星划过夜空》、《在边缘看世界》这五本书中的一本或者以上,从社会学知识内容框架选择若干视角谈体会。(注意不是书评,要有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书评或读后感。

注意:抄袭算零分处理,注意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评《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林达的《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13篇文稿.这些文章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围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改革开放20年在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意义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变化.作者用:"转型与断裂"的概念来表明目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同以往,有着自已特征的社会.从经济的,历史的,比较的角度诠释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农民工流动,社会稳定,市场转型等当今中国近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一、 中国改革理论的检讨
作为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使命和地位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将改革理解为一种纯经济性变革,故此有“经济体制改革”之说;这种理解方式无法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政治权力涉入经济活动,引起改革畸变的现象。因而有人从“权威本位(转型)观”出发,认为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政治运行机制的转型,从而出现了“新权威主义”与“民主先导论”等等观念。但是,在社会自身自我组织、自我协调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把眼光盯在政治体制的转型上的做法,必然使改革开放在“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两极徘徊的境地。因此,这些理解都未能抓住改革的深层内涵。
其实,我们在说传统时代是政治时代时,是对以前社会的典型特征的概括,政治取代了一切社会事务或凌驾于一切社会事物之上。同样,我们说所要建立的经济时代也不过是对新建社会的典型特征的概括。无论是政治时代,抑或是经济时代,都不过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或者说是社会是这些因素驰骋的领域,一切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交遇。正因为如此,近几年的改革理论中,社会学异军突起,它们对改革问题的分析,对体制改革揭示的深度,令人耳目一新。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绝不仅仅是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的转变,而是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这其中既包含着政治时代的逝去,也包含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包括着其他如法律、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才是政治时代的最好的“解毒药”。因为政治时代正是因为将政治作为支配所有社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