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文历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17:08:11
我要两篇600字以上的关于杭州人文历史的文章 大家帮帮忙

苏东坡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熙宁元章(1068)七月,宋神宗在位,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熙丰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乃命苏轼为开封府推官。苏轼于朝无以为安,被迫请知杭州。

轼至杭,无意欣赏山水之美,而遣忧郁于山水之中。每有诉讼立即“据案剖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辨讼,谈笑而办,诉讼无滞留。”除夕之夜,若公事未完,积案未了,也不回家团聚。

自唐末五代以来,杭州水利失修,旱涝频仍。更为患者是蝗灾。每当蝗虫自西飞来,声乱浙江之涛,上遮日月,下掩草木,其所过之地,一片荒芜。杭州人民在天灾人祸和繁重的赋役剥削下,“眼枯泪尽”,“卖牛纳税拆屋炊”,挣扎在死亡线上。苏轼“心则在民”,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减轻人民负担,组织人民捕蝗,发粮赈济饥民,组织人民兴修水利,减少旱涝灾害。

元佑四年(1089年)第二次出知杭州。苏轼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雨。到五年(1090年)春,灾情越来越严重。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力陈杭州灾伤之势,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发粟救灾。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元佑四五年间,杭之大灾皆以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人免流殍。

杭之多灾,实因水利不修,河道淤塞。苏轼在杭州率领百姓兴修水利。首先疏浚茅山、盐桥二河。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为民大患。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水,以盐桥河专受海潮。又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其次,修筑苏堤。宋初以来,西湖不浚多淤,野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