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7:25:05
有朋友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愤忘食,乐以忧忘,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释义】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处】《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⒈,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