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文《乌篷船》,回答后面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47:59
阅读散文《乌篷船》,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 ① ”的水乡绍兴,你随处可见墨黑发亮的乌篷小船在玉带似的江河上悠哉悠哉地行驶着。
这乌篷船,绍兴人又叫脚划船。船篷是用两层竹篾编的,船身很窄。绍兴人出门,很喜欢用它作交通工作。
乌篷船既载过鲁迅的童年,也载过祥林嫂的悲哀,如今,它又载些什么呢?
为寻求答案,我专程去绍兴,在柯桥镇上雇一只乌篷船,顺着小清河,直划杜浦——闰土故里。
船家是位六十开外的硬汉,他说了声“坐好咧”,就一划一蹬,小舟便飘摇而前。田岸上的虫鸣鸟叫声,般公的划桨声,甚至鱼虾的过网声,都能听得真真切切。两岸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厂房,枕河而筑的“晒台”民舍,整修一新的唐代古纤道和偶尔驶过的白帆纤船,及那十里一市的商贾盛况,让人既体味到“ ② ”的优美意境,又领略了泽国今昔的许多民风习俗。
船过绍兴仓安门外,船家已热得冒出一层薄汗,便脱去上衣,光着背边划边和我们聊了起来。
船家叫严光大,已造起六间晒台高楼。大儿子儿媳在村办工厂做工、二儿子二儿媳妇在上海搞建设。两兄弟每年给老的敬养费不少于万元,可老汉却照旧去划船。“乡下人闲不得,闲适多了反而生病。我划乌篷船,一来活活筋骨,二来可赚一碗老酒,省得去破费儿媳们的钱。去年我替企业运货,每天往返绍兴、肖山,少说也有百十元。我家三代划乌篷船,爷爷爹爹划得个叮当响,唯有我划来个金窝窝。” 船家笑着,一脸的满足。
正午时分,我们到了杜浦。
杜浦,紧靠杭州湾,村外是一片沙地,有六道防护林带,林带中间种着碧绿的西瓜。大家在瓜埂上悠悠漫步,寻找着少年鲁迅和“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的足迹,想亲眼看到一只偷吃西瓜的猹。一位在瓜地摘瓜的大爷笑着说:“过去这里萧索荒芜,小畜牲自然也很多,如今咱杜浦机器隆隆、高楼幢幢,哪里还藏得了猹呢?”
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我们的乌篷船返航了,为观赏水边的黄昏景色,大家动手推开乌篷。于是那水声、桨声、隐隐约约的机器声,不时传入耳际。展现在眼前的又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鲁迅笔下的“ ③ ”完全变样了。
乌篷船依旧是往日的乌篷船,但它载的已不是鲁迅当年回故乡时眼中的荒凉和祥林嫂的悲哀,而是 。
1、这篇文章较好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主题。请举例。

1.将当前作者所见所闻与鲁迅笔下的情景进行对比。
比如:夕阳西下,皎月方来的时候,我们的乌篷船返航了,为观赏水边的黄昏景色,大家动手推开乌篷。于是那水声、桨声、隐隐约约的机器声,不时传入耳际。展现在眼前的又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鲁迅笔下的“ ③ ”完全变样了。
2.本文通过对比了我的实际所见所闻,与鲁迅先生当时的情景,引发了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叹息,而且也表达了对当时的水乡风光的留恋,对祥林嫂当时的境地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