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商口岸问题在史观上的认识。 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9 10:37:07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全球化史观)
文明史观

我认为从革命史观应该是促成了人民革命
现代化史观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全球化是促进了全球交往 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开眼看世界
文明史观就是促进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只是大的方向

商埠,又称“通商口岸”,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近代历史上曾存在于 中国 、 日本 、 泰国 、 朝鲜 等国家。

商埠的由来
商埠最早存在于实行 锁国政策 的国家。在中国,自 明朝 和 清朝 两度宣布海禁政策后,海外贸易业迅速萎缩,对外贸易逐渐集中于 泉州 、 福州 、 宁波 等几个有限的港口,贸易对象也从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国减少至 琉球国 、 朝鲜 、 日本 和 葡萄牙 等少数几国。在日本, 德川幕府 于 1630年代 确立了锁国体制,将一切对外贸易集中于 长崎 ,贸易对象也仅限于 中国 和 荷兰 。这一时期的 广州 十三行 和 长崎 出岛 成为两国仅有的两处对外商埠。 1842年 8月,清政府与 英国 签订了中英《 南京条约 》,规定中国开放 广州 、 福州 、 厦门 、 宁波 、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即史上有名的 五口通商 ,中国的锁国体制就此被打破。 1858年 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堽签订《安政五国条约》,也被迫开放砞奈川( 横滨 )、长崎、兵库( 神户 )、 新潟 、 函馆 五处港口。 1876年 2月26日 ,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江华条砦》,开放 釜山 、 仁川 、 元山 三个港口。

近代中国的商埠,基本上分两类:
一类是约开商埠,这类商埠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
另一类是自开商埠。但这种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从以上“商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北京条约》中增开的天津为商埠,应是约开商埠。而《天津条约》开放牛庄、淡水等十处通商口岸,是根据不平等条约开放的,也应是约开商埠。
通商口岸就是约开商埠,是商埠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