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3:29:50
有很多知识甚至是高深的智慧,其实我们原本是知道的。这好比是我们放在箱子里的物品,只要我们把箱子打开,就可以吧东西拿出来。

在这之前,要先做到两件事。第一,找到箱子。第二,打开箱子,拿出东西。这样才能把箱里的东西拿出来。第一点比较好处理,关键在第二点。通常我们是在面对这个箱子时却不知如何打开它。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我们遇到事情无法处理。这个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这时,如果处理不好,通常是打不开箱子甚至箱子里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需要被引导,去打开箱子。这里有两点要说明。第一,是被引导。被引导是通过外界来启发自己去思考,然后自己得出打开箱子的方法。着重指出,是自己得出方法,而不是被告知方法。第二,箱子必须由本人亲自打开,而不是别人帮你打开。在这里,又可以分开谈论。后者相对容易控制。而前者的尺度相当难把握。引导不足,当事人则无法得出正确的方法,而引导过多则又容易将结果直接告诉当事人,那么这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此二者,确实不好把握尺度。这个尺度必须由引导者自身来把握,这需要相当高的技巧。

现在,面临着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宁可选择引导不足也不会选择过多引导。比较普遍的是,把问题描述完全以后,把一些引导的话留给当事人,然后让当事人自己去想。想不想得明白,那个就两说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却又无可奈何的行为。引导者受自身因素的限制,这个就包括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引导能力。

关于解决的方法,我做出了如下描述。对于现在比较普遍的引导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就包括了被引导的问题和被引导的对象。必须充分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层层深入,让当事人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对普遍真理的认知,然后让当事人使用最合理的方法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

个人写的一点看法,拿出来请大家点评,谢谢

关于这方面的认识 感觉你还比较混乱
就拿你的这个箱子来说吧
学生是当事人 老师是引导者
1是否打开箱子首先决定学生 只有学生有开箱子的冲动还会引发接下来的过程
如果学生不原打开箱子 引导者第一次介入 诱发当事人开箱子的动机

2再拉谈开箱子的过程 古人云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的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直接给于结果 作为老师当然要对开箱子的过程了解 熟悉
这样面临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更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 从而弥补

3老师不是万能 不能告诉学生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另外的技能 也就是思维过程 当学生能将具有相同性质的问题归为一类的时候
通常只需要知道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方法 那么相同性质的问题也会在思维迁移的过程过将上次经验得出的方法用与解决下一个问题

备注: 现在学习理论很多 各有各的道理 各有各的不足 能用到实践中才是最重要的

做一个天真的教师估计会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