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结构是如何做出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7:52:52
想对其建筑的结构了解一下 ,越详细越好 回答的好的加分鼓励!!!!

设计历程: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筑师对话。可以说这次她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 解构主义:60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非解构主义大师,与屈米、埃森曼的区别。扎哈·哈迪德并不是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本人也不认为她是一位解构主义建筑师。她与解构大师屈米、埃森曼是有区别的。虽然建筑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里达,而哈迪德则是受到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屈米及埃森曼解构主义的共性是在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对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二元对立的瓦解。屈米重构了一种非二元对立的理论,埃森曼重构了一种后功能主义。他们在重构的同时,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对象的对立面。而哈迪德则是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进而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发展适合新时代的建筑,这才是哈迪德在建筑中所要实现的本质目的。 多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