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象流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20:49:54
比如打武昌,为何后来北上打南京后,又放弃,到后来又打回来又放弃?是首不住还是咋地?为何没有象之前的农民起义打一处占领一处

是不是流寇要看有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战略部署,而不是看占了几个地方,起义军初期的兵力一般有限,以太平天国为例,太平军占领武昌后全军虽然号称五十万,实际四十万是家属(老幼妇孺),正规军只有十万,而且多为新兵,具备一年以上战斗经验的不超过一万人,而清廷即使不算乡勇团练,光正规军就有九十万,在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只有保持机动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掌握战略的主动权,打一处占一处只会分散自己有限的兵力,给敌人创造从容部署、各个击破的条件——太平军在1854年的西征中就曾经不顾兵力有限,盲目扩大地盘,打一处占一处,结果兵力越来越分散,后来在湘军的反击一溃千里。

武昌距金陵一千二百里之遥远,其间有多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如果守武昌而不守下游诸据点,武昌便是一座孤城,与千里之外的天京声息不通,既不能屏蔽天京,也无法从天京得到援应,只会被孤立、包围,占领这样一座孤城有何意义?如果武昌以下至金陵的据点全部固守,纵有二十万兵力也嫌不足,是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都未能做到的事,不要说是在全军只有十万人,还要顺江而下、斩关夺碍、攻克金陵的一八五三年初了。

当然,太平军占领金陵后,急于分兵北伐,对近在眼前的安庆却不设重兵据守,的确轻视了根据地建设,但这是因为太平军从武昌东下金陵的进军过于顺利,决策者对形势的估计盲目乐观,以为北伐军可以复制从武昌东下的进军胜利,占领北京后全国传檄可定,所以忽视了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和之前放弃武昌时的考量未必是一样的。而在西征军攻南昌三个月不下的情况下,太平天国决策者的头脑也冷静下来,一八五三年秋派石达开出镇安庆,经略安徽,便是着手建立根据地的开始。此后太平军曾二度占领武昌,都设重兵据守,最后是被迫弃守,而不是主动放弃。

此外,太平军自一八五三年春占领金陵,知道一八六四年夏天京失守,总计十一年半期间从未退出,不存在所谓“北上打南京后,又放弃,到后来又打回来又放弃”的事。

力量不足坐不稳

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支持他们,他们也和黄巾起义一样裹挟百姓,看着人多,其实没什么实力,清政府内部贪腐,又有人借机发财,自然不想很快打完,太平天国内部也不稳定。

太平天国上层就是一帮搞了邪教的农民,根本没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一开始就是为混碗饭吃,打到那抢到那,后来到了南京就彻底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