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书研究五天工作制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7:29:38
最近要写论文 需要点资料 想找找书本
有没有什么书研究五天工作制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他发现联合国每周工作四天半,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很多国家也都实行每周五天甚至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时大都不超过40小时。与短工时相应的是高效率和低能耗及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这让他印象很深。
  回国后,胡平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汇报:“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宋健予以肯定,表示研究中心可以进行研究,看我国当时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但也有人觉得胡平的想法是异想天开,说“七天都干不完,你还五天!”
  胡平理解反对意见的由来。当时,我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加班加点十分普遍,生产力水平不高,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弥补效率的不足。但工作时间并未有效利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都是常事。曾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专家格里西指出,德国实行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36小时,中国每周工作48小时,表面上看多了12小时,可实际的劳动时间与德国工人几乎一样。
  看来我国有缩短工时的基础。研究中心在1986年开始着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项目分为21个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发达国家短工时的效率、能效比,带来的冲击和已有的经验;我国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人们对缩短工时的心理接受度;学校、医院等公共福利事业该如何应对;地区、企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第三产业市场承接力等等。
  据调查,当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作时间只占制度工时的40%—60%。80%以上的人在每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之间选择了后者。
  1987年底,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个分项报告,得出了“我国具有缩短工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条件”的结论,建议国家立即制定有关方案逐步推行,力争在2000年以前全面实行五天工作制。
  胡平决定让研究成果来个“软着陆”,不做任何宣传,先在自己单位试一试,周六两人值班,其余研究室有马上能联系上的人。这样,小范围的五天工作制实验悄悄开始了。
  宋健对此专门批示:我们应该开展这项研究。我们的软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做超前性的工作,为决策部门做准备,把水烧开,用时才能提来。不要怕今天没人喝。
  1990年底,现任中国软科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