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趣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7:46:47
不要用第一人称,不要用“我”!!这是作业呢,千万记得。
快点

我是在城里长大的初中毕业学生,来到乡下之后,休息了两天就急于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很新奇,也很陌生。农村入冬后,农民的劳动内容大都是清理场院,修田,送粪……

因为我刚来,分配的活计是跟车送粪。坐马车干活,对于我来说心里特别高兴。在城里是很难有机会坐马车的,即便是坐上了也是偷偷的趴在车后沿上,如果碰上讨厌的小孩他们会大声喊:“趴车沿,吊死鬼,先轧胳膊,后轧腿”。一但车老板发现后,不是大声训斥,就是一顿臭骂。现在是理所当然的坐在车上,那心里就甭提多美了。自打参加劳动后,我的饭量增加了,睡觉也香了。接连几天下来,慢慢的和社员们熟了起来,尤其是跟车老板打得更是火热,只要让我拿鞭子,让我摸摸牲口,叫我干啥都成。每天开工都要把马套在车上,然后打水饮牲口。过去这些都是车老板的活,可自打我跟车后,这都成了我的干活内容了。而车老板总是叼着旱烟袋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我,一边指导一边安排做这做那。大约是过了个把月后,我很快学会了套车,卸牲口可是也接二连三地出了一些笑话。一天早上,驾车辕马的套包不见了,我四处寻找未见踪影,我急得满头大汗找到车老板孙叔说;“孙叔,辕马的围脖没了!”老板听后先是一楞,然后笑着问“什么没了?”他是故意让我重说一遍让大家听的,我一时语塞,但又叫不出它的名字只好又说了一遍“马围脖”,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只见他们笑得前仰后合,不停地念叨“马围脖”。从此,在本村,本生产队都传开了“马围脖”的笑话。后来一直传到大队,公社。每当我在有关场合出现时,免不了就有人对我指指点点。这次笑话对我触动很大,它加速了我对马车的各种器具的熟悉和运用。时至今日,我能很清楚地按着程序说出它的名称,用途。这个不大不小的洋相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年毛主席号召广大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为我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提供了宝贵的场所。记得当年有一部电影叫《春苗》展示了一个大学教授大讲“马尾巴的功能”脱离实际的故事。而我虽然不是教授,但也有过这番经历的。那是一九七0年六月,山上绿草茵茵,牛、马、驴、羊散落在那里啃着青草,羊倌躺在山坡上晒着暖暖的太阳。当时我们村子没有粮米加工厂,要磨米面,除了石磨,石碾外,就要到十五里外的紫都台公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