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又称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3:41:16
在古代。。信又称为什么?

古人的书信,常用白绢来写,长约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
古人写信,真如诗中所云把“尺素书”放入鱼肚之中吗?不是,他们常常把写成书信的白绢结成两条成双成对的鲤鱼,以代替信封,既可避免信的内容显露,也表示吉祥之意,更便于传递。另一首古乐府诗可以证实:“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由此观之,“鲤鱼”实为书信的代称。唐朝刘禹锡诗书:“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就是这个意思。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有了“鸿雁”的称呼。元朝诗人有“波流云散碧天空,鱼雁沉沉信不通”的诗句,于是又以“鱼雁”合称为书信。
在纸发明之前,古人除了用绢、布写信外,还把信写在竹、木片上。因为竹片称为“简”,木片称为“札”或“牍”,所以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因而书信亦称:“尺牍”、“尺牒”、“尺书”。例如,白居易:“白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岑参诗:“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信的代称。晏殊《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中的“彩笺”、“尺素”,均指书信而言。
此外,寄信要封起来,称为“缄”,封套叫“函”,信又是装在套子中然后封起来的,所以信与函又可通称为信函。

信,具有传递信息和情谊的功能。自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信。
信又称为“书”。《杜甫·春望》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即家信。故,我们通称“信”为“书信”。

远古时期,古人用竹木片作为书写材料,叫做“简、札、牍”。久而久之,“简、札、牍”便成了书信的代称,亦称书简、书札、书牍,或者简札、简牍等。

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承蒙您来信,受益不浅。)

又,颜延之《赠王太常》诗云:“遥怀具短札”(远念友人,因此写了短信。)

继而,书写材料变了。人们常以一尺左右的洁白绢帛来写信。因此,书信又称“尺素”,或“尺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