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个性,给高分 大家看看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37:05
人是根据别人的言行来判断对方的初衷,进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性格及修养的人的,以便决定如何与之相处的方式和距离。
那么在判断对方初衷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是什么意思(想法)”,但是无法确定,因为根据理性分析并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
我的问题是:
1、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依据感觉来决定或者影响对对方性格及修养的判断?
2、这种感觉和猜疑(猜疑好像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是不是一回事?
谢谢!

建议你看看下面的文章:
  养生妙方——自劝词
  每个人都会遇着大大小小的磨难。这时候,固然需要亲友的苦心开解,但从“说皮说不了瓤”的意义上看,更需要患难者由衷地自我劝解,自我心理疏导。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就创作并口耳相传了许许多多的自劝词。
  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不气歌》,其实就是一首典型的自劝词。据说,阎学士那年连遇几次命运不济事,于苦闷中作了这首自劝词,因其有情有节,幽默风趣,被友人传抄出来,变成了“不气歌”。道是:“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不气不气真不气。”
  而黑龙江张富森老人的自劝词,虽说与上述“不气歌”风格全异,但也是一首令人击节称赞的自劝词。全文不妨引到这里:“遭人气,也不气,气出病,没人替。解脱好,淡薄了,一切事,过去了。遇缺点,想优点,好顶坏,心自快。心情好,乐趣高,逆心事,疏展消。低标准,向下看,心平衡,无抱怨。勤活动,满天聊,小痛恙,抛九霄。要豁达,心敞亮,精神好,身体棒。该糊涂,就糊涂,该潇洒,就潇洒。”
  家父亦有一首自劝词,着重写了平时亲密接触的几个方面的烦恼,读来饶有情趣:“与妻不争计,她啥都对的,小老尽无猜,寿长比天地。与子不争计,他活有他理,乐呵过日子,满堂皆春意。与人不争计,相处总和气,有事吃点亏,糊涂是正戏。与己不争计,随缘随规律,凡事不强求,平和是真谛。不争计不争计,烦恼远远避,身体康又健,帮人又帮己。”
  无疑,自劝词是一剂养生妙方。为难遭仄者,用自劝词劝一劝自己,满天云彩就都散了,心情自然不会差。用自劝词来养生,是生活技术,更是生活艺术,生命睿智

当理性完全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而我们又急于想知道对方到底是怎样的人,感性的因素就会起主导作用了,当然,自己的感性认知多少是会有偏差,除非你看人很有经验并且自信阅人无数。如果非要知道对方是什么人的时候,而理性又无法作出判断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很强烈的感性认识,注意,是很强烈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知对于一般人而言不是一两面之后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多观察一下,再结合别人的感性认知。

但是,不管怎么说,凭感性去认知一个人不管经验多丰富,总是会犯错误的,建议楼主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