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段有关佛教的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13:53:41
是故无欲则离诸分别,离分别故无烦恼,心无欲则诸事无我,无我则无争,故无咎。心无欲则离诸善恶,离善恶,故不拘因果,心无欲则不著万物,不著万物,故无生,无生,故无死,夫心常无欲者,乃众妙之门

上面的是什么意思,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

欲是爱见之心。爱是喜爱,见是自己的主意见解。
有了爱见之心就有了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迷惑是烦恼是障碍。
障碍了心性,心性里有无量的智慧、德能,都被障碍了。没有了智慧、德能就有了烦恼。不能做到“不著于相,如如不动”,就有了心随境转啊!有了诤执、过错。有了善恶之分,因有善恶,有了因果。有了轮回,有生有死。
所以无欲就能得证正果了。
南无阿弥陀佛!

简单说,就是减少欲望,喜悦就会增加。

详细内容,貌似是出自 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sryddzjzjyj.htm
【节选】
无欲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要求。《大乘义章》卷7云:“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是人对喜爱的事物产生的希望与欲求,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指从一切心起之作用,唯识宗则谓对愿求对象所起之别境。而贪欲与无明共为引起三界轮回之苦的根本烦恼,《增一阿含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本苦。”《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所以修行者不能念念染著,生起贪爱,而要去掉欲望,心无一尘。同时,无欲或寡欲也是老子的重要主张,《老子》“不尚贤”章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章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以正治国”章云:“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之欲是与朴相对的概念,乃指心智作用的巧诈之欲,无欲就是清静的境地。①如果单就不被贪欲所激扰、去掉贪欲这一点来说,佛老二家是有共同之处的。而邵若愚的注文则在这种共同的基础上,更往佛教方面发挥:无欲就是离分别,离烦恼;无欲就是无我,无争,无执;无欲就是无咎,无生无死;无欲,就是众妙之门。老子之无欲,通过邵氏引进佛教的内容进行一番加工和发挥之后,其含意比原来大大地丰富了。他进一步说:

无欲二字,其义极深,故老子首篇先言无欲;恐其学人执无,再言有欲;又恐〖歹带〗有,又言以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