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一辩论词中国的传统戏曲应该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32:15

共同特点是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观众稀少。为了振兴戏曲,同仁多年拼搏。台上的质量不错,台下的效益不佳。练功房可歌可颂,售票房可悲可叹。搞戏的自我鼓劲,看戏的上帝没劲。赛场争夺激烈,剧场上座冷清。评委席济济一堂,观众席寥寥无几。20世纪末的戏曲状况大体如此,21世纪初的戏曲预测也大约如此。我也曾就戏论戏,只是从戏曲本身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上找原因,下功夫。台上的质量确步步升高了,甚至突飞猛进了。但台下的观众市场却没有随之上涨,依然门庭萧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近年扩大眼界,总算有所领悟。
  我认为:当代戏曲、剧本创作,二度创作,都不弱于从前的戏曲,是可以与前人媲美的。无法较量的是“第三度创作”;观众、票房、市场,与鼎盛时期戏曲的上座率差别太大。当代戏曲的内部条件确实在发奋自强,成绩卓著。但外部环境今不如昔,回春乏术,说到底,人类的生活方式巨变矣。从前,观众三日不可无此君的“君”是剧场舞台。如今,此“君”已变为家中电视,室内电脑了!

  这样说来,戏曲是否会在新世纪消亡呢?不!新世纪虽不是戏曲的黄金时代,但不等于没有戏曲!我们的思维方式爱走两个极端,或者万寿无疆,或者寿终正寝,二者必居其一。其实,在鼎盛与消亡之间,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戏曲在新世纪必须致力于体制改革,与艺术改革同步适应时代。适应者生存,改革者生存,可以在强手如林的百花园里保持“一亩三分地” 。为使偏安一隅得以长久,我们这一代“受任于危难之际”的戏曲家们,将付出倾盆汗雨,毕生心血。

  这是全世界剧场舞台艺术在世纪交替时期遭遇的共同困境。中国戏曲之所以倍显衰落,是因为中国戏曲从前特别繁荣强大,由兴到衰的悬殊就特别突出。全世界剧场舞台艺术的黄金时代都过去了,已经进入电视电脑时代,不可能挽回其鼎盛春秋。为什么?因为在电视电脑时代,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文娱方式必然随之巨变。

  现代人坐在家里便可舒适地饱览一切,用不着经常跑到剧场里,泡在舞台下看演出。而剧场舞台艺术的基本属性,是需要观众到台下与台上面对面交流。按照戏剧规律,剧本是一度创作,排练是二度创作,还必须汇同演出现场观众的“三度创作”共同完成。观众与演员对面交流,本来是舞台艺术的优势;可是在电脑时代,过去这种优势反弹过来,成为舞台艺术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绝不会经常泡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