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感受千年月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8:58:27
仿写:月上柳梢头,我悄然面对这新千年的月色。

月光柔柔,如轻纱般披照在我身上,我似乎感到了她轻柔的触摸。仰望苍穹,月光融融,我惊诧于宇宙的博大,感叹于人类的渺小。

月下静坐,举头望明月,正是这一轮明月看到了历史的古往今来,目睹了人类社会的起始和变迁。

在这一轮明月下,张九龄长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慨叹。明月下李白曾狂饮美酒,兴之所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下杜甫目睹石壕吏强押老妪,服役河阳,心中牵系“月是故乡明”。白乐天泪湿青衫,在琵琶声中“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这一轮明月下苏学士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轮明月思妇见过,役人见过;月下的小龙女和杨过也曾执手相望,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曾在月下生死相约。

这轮明月曾看到爱迪生在母亲的怀里学算术,也曾看到爱因斯坦在做第三只丑陋的小板凳;它曾看到过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也曾看到过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的短矛残戈。如果它有情,它定会感叹于无意义的战争;如果它有情,它定会欣喜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千年又一千年……土地不变,明月不变,而曾经的沧海变为桑田,曾经的高山变为平地。古时的战场上已矗立起林立的高楼,古时的神话今天都早已实现。人们可以身在地球两端互通信息。明月不变,人类的精神亦不变。谁知道百年、千年后,这里又将发生什么呢?我们的后代会以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去创造一个我们所无法预知的世界。正如古人无法预知今天的世界一样,一切都将改变,只有人类如月光般绵长的创造精神不会变。

古人不曾见今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数千年未变的月光贯穿历史的长河,感动着古人,也激励着我们。也许,千年后的一天,月下也会有一个少年像今日的我一样体味月下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