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滩粉笔厂在那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1:04:32
黄滩粉笔厂在那里?

中华粉笔第一村,出口创汇国外市场!
2007-7-29 责任编辑:

全村385户,有340户从事粉笔生产,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2005年,全村粉笔行业产值1.8亿元。
这就是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一个因粉笔而闻名全国的小村,号称“中华粉笔第一村”。
一个人与一个产业
粉笔,是刘垸村的传统产业。刘垸村人多地少,人均几分地。解放前,刘垸村集体就开始利用应城“三宝”之一的石膏资源制作“浆粑”,用来给糙米“加白”。
“浆粑”的制作工艺与粉笔类似,至于谁是最先转型做粉笔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垸村民众说纷纭。但现在的刘大锋无疑是最早的一批。
“没有刘大锋,就没有刘垸粉笔产业的今天!”有人这样评价刘大锋。
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被评为“乡土拔尖人才”的刘大锋在刘垸村粉笔产业发展的两个节点起了关键作用——引进先进模具和彩色粉笔制作工艺。
最初,刘垸村制作粉笔的模具是由两块木板拼起来的,只有几十孔。后来,刘大锋到当时国内粉笔生产的技术前沿南京学习,带回当时更为先进的360孔模具。
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手工作坊生产粉笔,每年做200至300吨石膏粉笔,就近销售到天门、汉川、孝感。
看到有利可图,越来越多的农户学着做起了粉笔。但直到1989年,刘垸村只有大锋能制作彩色粉笔?其他农户的粉笔都是单一的白色。
1989年,刘大锋接到来自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的两笔3万箱粉笔的外贸订单。当时都是作坊式的家庭加工厂,刘大锋自己生产能力不足,他便趁机向村民公开了彩色粉笔的制作配方和工艺,与100多户村民共同完成了外贸订单。
从此,少数人的生意变成了全村的产业。刘垸村“一村一品”的粉笔产业雏形逐渐显现。
刘大锋指着自己的一幢楼房,笑眯眯地说:“我家也没种地,就靠做粉笔,20年前就建起了这房子。”如今,刘大锋在应城城区都有了自己的房子。
“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在4500元以上? 9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村支书刘祥生感慨地说。
记者的话:刘垸粉笔,是农村能人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在农村,一个产业往往就是在一个或数个刘银海这样的能人带动下兴起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像刘大锋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