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色谱四个里程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6:03:42
速度~!!!

一、色谱法的出现:b
俄国植物学家Tswett(茨维持)于1903年在波兰沙大学研究植物叶子的组成时,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于燥叶子的石油醚萃取物,他把干燥的碳酸钙粉末装到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中,然后把植物叶子的石油醚萃到液倒到管中的碳酸钙上,萃取液中的色素就吸附在管内上部的碳酸钙里,再用纯净的石油醚洗脱被吸附的色素,于是在管内的碳酸钙上形成三种颜色的6个色带,当时茨维特把这种色带叫作"色谱"(Chromatographie),茨维特于1906年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用此名,英译名为(Chromatography),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作"色谱柱",碳酸钙叫作"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作"流动相"。把茨维特开创的方法叫液固色谱法(Lipuid-Solid Chromatography)。&|
二、色谱法的发展:[fUZ"
在茨维特提出色谱概念后的20多年里没有人关注这一伟大的发明,直到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才重复了茨维特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和γ-,胡萝卜素,此后用这种方法分离了60多种这类色素。Martin和Synge在1940年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 (Lipuid-Lip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即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胶上的水,流动相是某种有机溶剂,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可能性,11年之后James和Martin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方法(Gas Lipuid Chromatography)因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基础上1957年Golay开创了开管柱气相色谱法(Open-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习惯上称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hy)。1956年 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1965年Giddings总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为色谱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早在1944 Consden等就发展了纸色谱,1949年Mecllean等在氧化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