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出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并简要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3:11:52

鲁迅本意在“漫画化”,毫不爱惜地送出关的老子确实是一个“全身心都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的形象,一点也不“漫画化”,反而引人惆怅。孤独和悲哀的的确确是弥漫在鲁迅众多的小说、散文和部分杂文中的基本情调。这与他的身世和性格有关。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衰,父亲早逝,由此感到的世态炎凉,青年时代的理想幻灭,使鲁迅对非凡的人物倾心推崇,对凡人和庸人则怀着深深的怀疑和鄙弃。鲁迅崇拜卓越不群的人,他自己也执着地追求着伟大的理想,这些成就了鲁迅,也造成了萦绕他一生的孤独感和悲哀感。鲁迅在生前不愿意别人给他戴“导师”、“权威”这样的“纸冠”,但在实际上他是推崇这样的人,并且也是扮演了这种角色的,好比《出关》中的老子,孔子也来请教,守关吏也要他“讲学”,联系鲁迅生前的学生众多(其中不乏徐懋庸这样让鲁迅侧目的人),在左翼文化界的“旗手”地位,不难发现老子是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的。英雄的身份让人有满足感,也使人感到孤独和沉重。晚年鲁迅是否有老子出关时的那种孤独呢?我认为是有的,其源至少有二:一是对左翼阵营本身的某种失望,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最能看出,二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工作的反思,由此生出的虚无感和怀恋的情愫,像上文的“不若相忘于江湖”的感慨即能传达出这种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