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是谁之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3:20:19
现在不论是中专生,还是大专生/本科生在学校里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学校收的学费也不低,但依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整个社会问题,国家教育部应该反思了,家长辛辛苦苦将孩子培养上大学,最后大学毕业了,以为可以赚钱养家了,最终还要再学习一技之长,靠这一技之长才能工作,那为什么还要送孩子上大学呢,这说明大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这个社会,那么学校应该重新考虑学生的课程安排,应该增加多动手多实践的课程,(据我所知,一些中专/大专院校,为了给老师开工资和奖金,将一些不必要的理论课程提到课程表上,而一些实质性的技术课一星期就上一/两节课就算完事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社会需求。)缩小老师工资,奖金,将学生学费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上,也许也有人会说,没有好的理论怎么才能理解和更好的实践,但是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几个还在从事着所学的专业的,80%不都已经转行了吗,为什么要转行呢,因为他们的技术不过硬,用人单位要的是马上就能用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了1-2年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可是这个可能吗,我们心理都清楚的知道这个答案“不可能”,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难道就为了那一张“高级”文凭,这年头文凭再高,证书再多,都不如有个好手艺呀。
我们的青春耗了,父母的钱也花了……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开始迷茫了……

这是三个问题。
找不到工作是经济结构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提供那么多就业岗位。和你上学花多少钱没有关系。即使你上学不花钱,学的课程也都是有用的,但社会上没有那么多岗位,当然还是会有人失业。
上学要花很多钱是教育体制问题。严格地说国立大学教育是不应该收那么高学费的,这部分教育不应该市场化。民办大学是市场化的,高收费无可厚非。若学生不能负担高收费,可以选择不上民办学校。
而学校的层次设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教育结构问题。你说得对,一纸“空文凭”确实不如有“好手艺”。这说明社会需要不同行业、不同特长的人,而不是只需要高文凭的人。我们国家实行中高级职业教育的学校太少,一窝蜂式地中专改大专、大专改大学、专科大学改综合大学,把高等教育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培养科研学者模式,这即造成了职业教育的缺位,又培养出许多“粗制滥造”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如体制、政策、发展规划以及国民观念等等,有些是积重难返,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行。

说实在的关键还是大学生自己是否能够在大学里学到东西,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自己如果想学东西还是可以学到有用的东西的,而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里还是享受那种大学生活,而真正去学东西的不多,所以即便毕业了,所学的专业也基本等于没学,无非是混个毕业证,毕竟这个社会没有这个证很多时候还是不行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太强调客观的东西.....难道我们不应该在自身上找些问题吗?

和你一样,我也有过这样的阶段,但是我想告诉你,你会走过那个阶段的。你说的那些,我并没细看,因为这样的想法我已经算是熟悉了、经过了,虽然到现在还是心底的一段伤。
你说的,自然有企业急功近利的缘故,还有学校的不作为以及来不及作为,我只想祝福你有幸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对于你的每一份工作好好珍惜,尤其是要积极地工作和学习,然后记得和同事处理好关系,因为其实能从高考杀进大学,完成学业,你就已经足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工作总会有的,不要把沮丧和抱怨写在脸上,那样即便机会来了,你也会抓不住的!

如果你真的有心,有些这个的时间还不如多学点东西,为了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就业形势想必你也知道有多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