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欧阳修(作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10:41:06

我眼中的欧阳修

第一次知道欧阳修的词,是听邓丽君的《人约黄昏后》。夜莺般婉转缠绵的声韵,让我听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一种说不清的闲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晃眼的繁华,却总让人隐隐感到一丝怅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好一幅轻盈灵动的画面,有情人黄昏后相约,依偎着余温,是怎样的暖暖动人?“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怀旧是失落的前兆,怅望刺眼的灯光,却想到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幅多情人如泣如诉的画面又隐隐浮现眼前。是谁如此柔肠百转作了这样一首词?此人想必心中充满了数不尽的情思。一查,才知,原来此人是欧阳修。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不知道他是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的老师,不知道他是编过《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史学家,不知道他是官至兵部尚书的政治家;当然,也不知道他有什么刚劲的文人风骨,什么“与民同乐”的动人事迹——仅仅就凭这一首词,我无从了解一个千百年前的诗人,只从此在心中留下了一个多情、风流又倜傥的文人形象。

后来又读到他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更深深地牢固了我给欧阳修的画像,以至于近来听老师讲到欧阳修竟是“瘦小苍白、唇不包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当然,这也又一次告诉我,相貌是天然的名片,由不得个人喜好,但文字却是人的第二张脸,可以塑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我。有时,文学中的形象甚至比真实的相貌更让人刻骨铭心,就好像“浪漫骑士”王小波,如果仅是读到他浪漫激情的文字,谁又能想到一个黑脸大汉呢?活在文学中的人,总比现实中的自我,多出几分风雅和味道。

不过,一个人总要有多面才更有意思。如果人的一生只被别人或历史记下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表情,岂不是太枯燥了些?自由地活出多面,大胆地表现多面,才能活出生命的味道。欧公就是这样的人。在庐陵,他“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与民同乐,在自然山水中丝毫不加修饰,活出了一位文章太守的纯真憨厚;在晏殊家,宾客们赏雪赋诗,欧阳修却偏要扫晏殊的兴头,在筵席上赋诗说:“须怜铁甲冷透骨,四十余万屯边兵”,委婉地批评这位富贵闲人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完全不想边境上四十万战士正经受着严寒,这又活出了他秉直率真、心怀苍生的一面;两次与外甥女、儿媳传出绯闻,又彰显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