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识鲁迅的请进……帮我分析下这段评论性文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5:48:48
人说“鲁迅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是现代文学奠基人”。的确,“他的小说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形式的创造性为人们所共识”。他的杂文笔锋犀利,语意尖刻,语句通俗浅白,文中充满狂燥和莫名的愤怒,催人警觉和奋进。在与他同时代的人物中,鲁迅独树一帜,表现出与时代和统治政府的不共戴天和彻底决裂,当然也表露出对前途的茫然和未来的无助,异于常人,总是能令人眼前一亮。

请举例说明上文那些对鲁迅文风的评论(或者把那些例子加入上文中,弄成一个350字左右的文段)

对鲁老先生不是很熟悉~~呵呵~~

鲁迅的为人: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
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
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
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
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
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
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当隔
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
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
不值一文。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
近的迷误。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
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评价鲁迅的理由不
在此。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

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
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
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
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
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
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
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
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
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