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态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5:36:58
心如月,变动不停.
以前听说"人生是苦海",现在终于有感.对<兰亭集序>更是"若合一契".
那外物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态的?

请回答.请不要推荐哪本哪本厚厚的著作.
回4楼.
我想作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状态与情绪,以便于做有意义的事.
再说,再大的幸福也比不上不一个平和的心态.

外部世界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来接触和感受外界刺激,然后在我们内心分别以色、受、想、行、识的五种蕴集的集合而生起综合判断。

具体来说,色蕴,指的就是外部的各种物质世界的实体。我们眼耳乃至心思等六种接触外界的器官所能够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界。
受、想、行、识的蕴集就是人所感受的精神世界。受,是颜色,乃至音声等引起一系列反应,使精神上发生苦乐等感觉及感情的作用。想,是借助物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而构成概念、联想、分析、综合。行,是判断和造作,相当心理学的意志,广义的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于受想行的对象上发生区别的作用,即是识蕴,而识又是支配前三作用,保持这三种作用成为统一性。
所以,所谓的情绪和心态,就是外界事物在内心的各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种种认知、判断、联想、心理和身体行为的一系列过程)
举例来说,看到外界的鲜花,我们会因为眼、鼻、身体、心思等感觉器官的接触,感受到舒适美好,而后心中生起美的感受、喜爱的感受、也有摘取的意念,也有思考能否摘取的意念。
再比如,相反的,我们看到粪便,会因为眼所见鼻所闻心所知(知道是粪便)而生起厌恶的感受、躲避的行为意识。
以上是孤立的物体,而一系列外界物质接受、变化的过程,就使内心的认知、感受、行为也产生一系列的反映,比如,面对变化的河流、变化的四季、草木荣枯的过程,人的生死形态,使我们感知外界变化无常,心中生起对宇宙、人生的种种乐观或悲观的感慨。
就是说,对外界的喜爱、分别、执取,影响产生心中的爱和欲望,因为欲望而引出各种行为反应,从而使心理产生变化的情绪。

常心是怎么回事?
平常心,就是本来心,就是我们不考虑自己、不考虑对方,面对外界变化的自我本能反应。比如孩因为想得到爱吃的糖果而和大人哭闹,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了爱和取,以及由此产生欲望,但是在大人给他们尝过糖果的味道以前,或者在他们的感知功能在心内没有产生联想和判断以前,他们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既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没有这种爱和取舍的判断。

定乎内外之分是怎么回事?
在庄子的文章中,内外之分是人的自心与外界事物的对应,意思是外界的变化在心中不生起区别和反应,没有了分别就是自然、无为。在佛教中,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是需要增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