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31:52
急需!!!!!!!!!!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易网。至明初之际,南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明朝的外部安全环境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海匪,调节和缓和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郑和船队在途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郑和本人是伊斯兰信徒,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西洋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郑和是中国航海第一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郑和所到的东南亚国家至今还在纪念郑和,足以说明这一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今日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历史渊源。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说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并非只有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模式,还有一个追求平等互敬、和谐共享的东方模式。

我赞成以上 瘦马520 - 经理的观点。另外补充一点,《明史》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另外一个,或者说是当时明成祖朱隶的主要目的。建文帝登基后大肆削藩,当时的燕王朱隶“无奈之下靖难”。举事成功后在皇宫外“遍寻建文帝朱允文,活不见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