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日月星辰朝西北移动和滔滔江河尽朝东南流去都是公共怒触不周之山的结果,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1:12:37
古人认为,日月星辰朝西北移动和滔滔江河尽朝东南流去都是公共怒触不周之山的结果,.你能结合你所学的只是给予这些自然

(PS 有积分)

跟地球自转有关,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

“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流传已久。话说宇宙之初,天和地本来是吻合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共工犯上作乱,跟颛顼争江山,因打不过颛顼,一气之下,一股脑向西北方的一座山上撞去。这一撞,不得了,天也斜了,地也歪了。从此就变成“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模样,西北高,东南低,天上的星星都往西北转,天下的河流都往东南淌。那座山让共工撞去了半拉子,从此就被称为不周山了。

这个故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足以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

整个“共工触不周山”故事,其实就是龙星纪时的神话体现。上古时代,先民根据东方七宿组成的苍龙星象的出没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龙星周天,升乎东而入乎西。当秋冬之交,龙星就在西北方潜入地面,到冬天,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相当于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由于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因此,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不周”者,不圆满、残缺之谓也,这正是“不周”的来历。也就是说,“不周”,原本并非地理学名词,而是天文学术语,它的本意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

所谓“共工触不周之山”,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龙星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此时的黄昏,放眼望去,龙星初潜的星象正呈现为明亮的龙角与苍茫的远山相抵相触的景象。这种现象就讹传为“共工触不周之山”了。

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隐而不见,这反映在神话里,就是共工被颛顼打败。因为颛顼在上古月令系统中是北方和冬天之神。共工这位倒霉的暮秋之神与颛顼这位冷酷无情的冬天之神在不周山下狭路相逢,注定要败下阵来。

而所提到的因共工撞翻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图景正是先民们直观所见的夜空景象。因古代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仰望星空,除天球北极(即地球北极上方)附近北极圈内的星座终年可见之外,其他纬度较低的星座皆非终年可见,它们和龙星一样,出于东方而没于西方,因此,在地面上观察者的眼里,群星在周年运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