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改掉亲人不良习惯的作文,明天要用,谢谢大家了,快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4:04:43

习惯是人们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不良的作文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几乎每次作文时都有的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习惯对写好作文干扰很大,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当前学生最主要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文速度方面的不良习惯

在课堂或考场上,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便紧张起来,他们既担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不完作文,又害怕写出来的作文不理想。于是挠头皮咬笔杆,或者凑凑合合下笔,结果是涂来改去,担心的事成了现实。

出现如此情况,有时是因为紧张,一紧张思维就乱了,而思维越乱,便会越紧张,结果是脑子好象被挖空了似的,越急越没内容可写,越乱越没话可说。担心和害怕是学生写作时最可怕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如何保持平常的心态来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写作中急于求成,一看到题目就匆匆下笔,写着写着,要么不自觉走调儿,要么没了下文,于是就索性乱写一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不要紧张,要认真审题,要清楚要求写什么,自己该怎么写,有了大体构思在下笔。习作讲究按部就班,要按审题——立意——选材——谋篇——成文——润色的步骤来。学生只有事先有过运思,才有可能写出较为理想的作文。

二、内容表达方面的不良习惯

内容表达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挤牙膏”式的写法,二是“流水帐”式的写法。

学生养成前一种习惯,就会使文章文气涣散,脉络不畅,有时甚至为了应急,"文不够口号凑”。学生养成后一种习惯,就会使文章“苍白无力”或“杂乱不堪”,甚至会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扯进来,犯“跑题”的错误。学生形成这两种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是写作前缺少全面考虑。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先审清题意再下笔,要指导学生在立定意、选好材后还要精心构思,想清楚“文从哪里始,笔到何处止”。学生这样想了,自会理出材料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心中有了“谱”再下笔,就可避免想一句写一句的“挤牙膏”式的做法,也保证了笔下每句话、每个材料、每个意思都是围绕中心那个“谱”来写的,这样学生就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