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实生活和佛书所说不符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4:24:45
看佛书时,觉得书上讲的道理很正确,很好。但为何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这样。温和有礼的人总是吃亏,而强横霸道的人总是过得好。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倒是和小说红楼梦说得很像。坚持理想的林黛玉型人处处碰壁,现实自私的薛宝钗型人过得很好,“老实”软弱的迎春型人被人欺负,泼辣刁蛮的王熙凤型的人占据高位。这是咋解释呢?

楼主说的这些现象是确实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但佛经也开示我们:果报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各种各样的因果最后果报成熟的时间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果报是在现在世成熟,那么行善或行恶之人在此生中立刻就会得到相应的果报,或福报或恶报;有的果报是在未来世才能成熟,那么,就会看到楼主所说的那种现象,行善之人吃亏,而强横霸道的人过得好……。

但是,佛教中讲的因果是真实不虚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所谓俗语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不要被现在一时的现象所感到困惑,我们现在所能感受的时间跨度实际上很小,顶多不过百年,要从更大的时间跨度上去感悟佛教所讲的因果,坚信吃亏是福,因为吃了亏而不和小人计较必得福报,不在现世必在来世。

南无阿弥陀佛!

在我们基督信仰观念里,释加牟尼不是神只是人。

大家都知道他的故事。一开始他出生于王宫身份高贵是个王子,可他到后来渐渐感到人生空虚无趣,还看到世人多苦难多苦恼……

请问大家,他的想法是从哪来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他里面的“良心”一直在折磨着他,让他苦苦思索追寻所有这一切人生问题究竟是为什么,有一段时期他出家修道但他发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最后,据传他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的苦思冥想“顿悟”了……

从释加牟尼的一生故事中,我看到了他那颗敏感多思的心,让我想起了经上的话:

《罗马书》

2:14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2:15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请注意“是非之心”这个字眼,人的良心又称“是非之心”,还有“慈悲之心”、“仁义之心”、“怜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等等这些也属良心。

请问大家,是谁把“良心”安放在世上心里让人“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呢?

只要精通圣经的人,就会找到答案,很简单,是从上帝而来!

这就要从因果的角度来看。

我们只能从吃亏和占便宜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