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的另一种感动 题目答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1:07:26
老人们说《三国》是一本教权谋、权术的书,它能使人长于勾心斗角,明枪暗箭,更阴险,使天下永无安宁。但某一次翻《三国》,却发现,如果剥去这些争权夺利的死战、这些篡位夺尊的厚黑,另有一动人之处在,那就是中华水土喂大的人物们互相爱惜、爱慕的仁厚的一面。

无论三国之君,还是他们手下的谋臣虎将,他们是多么了解自己的对手。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知音,难道曹操不是吗?说曹操是孙、刘的死敌,难道不又是曹操最能够破译他们二人的每一招式、每一计策吗?一直记得唐国强演绎的诸葛亮哭周公瑾的戏,而这种哭,终于也得到东吴人的理解。他们就像一个重点中学高考班里的那些“尖子生”,能力相差无几,而谁的物理好一点,谁的作文多新意,谁的心算最快最准,谁的外语阅读速度第一,互相了若指掌,互相不服,而又互相叹服互相羡慕,唯恨自己不及也。周瑜大骂“诸葛村夫”的时候,难道不是服气到了极点?只因深知自己之不及,偏又找不出对方毛病,才不得已用“产地”羞辱对方。“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恨深深之外,已是甘心认输,又是爱极羡极之语。周泰拼死救孙权,曹操不是火冒三丈,却是深情叹息:“不料文章锦绣之地,也有如此虎将!”大战败绩北归后,更是发自肺腑地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欣赏孙权超过欣赏自己儿子啊。连“智多而近妖”的诸葛孔明,明明算计到华容道关公义释曹操的结局,却特地派了关羽去把守那个华容道。曹、刘、孙,这些经常处于不共戴天的对峙中的对手,不但会爱对方,也爱对方的重臣;还特别敬爱那些曾拼死与自己厮杀、被俘而不屈的武将,那些被赚来本营,却终不为设一谋的谋臣。就在这种特别的知遇和爱惜当中,该是隐藏着一种中国式的民族精神、民族胸怀。一种中国人对中国人超乎利益之上阵营之上的欣赏,以及作者对中华山川草木所孕育的人物的赞美、自豪之情。

也许我孤陋寡闻,在国外的历史书上,这种敌手之间爱慕、赞叹、仁厚之心的记载似也比较少见,至少在中国人写的书中,这样的“美谈”是比较多的。虽然十年浩劫这些善、美的精神和情怀也同样遭了一劫,但那么多民间“窝藏”“牛鬼蛇神”中的能人及其子女的故事,也说明无论多么残酷的铲除,它们依旧根深蒂固,春风吹又生。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积几千年承传才能养育出来的一种个性?

如果说《三国》乃“演义”,那就看历史:汉武帝罚司马迁以腐刑,却不撤换太史公人选,放手给他去做关

我帮你写吧,听好,全是自己的话,无引用

1褒刘贬曹
2借东风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3公子小白与管仲 语言自己组织
4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例证法)
5略 自己想

ps: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

小丫头 又在找人写作业呀...
难得这么好的文字
..

事实上借东风 不是诸葛亮借的 完全是一次意外
草船借箭也并无此事
空城计也是不存在的
气死周瑜就更不可能了 光看大江东去的词就能知道这点了

第02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03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07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09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15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22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25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第28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39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61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赞颂中华民族对待自己的对手或者是敌人的一种宽厚、博大的情怀。
2.1例:孙权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实际上是要活捉刘备。诸葛亮让刘备放心大胆的前去东吴赢取孙尚香,并让赵云做刘备的贴身护将,给了赵云3个锦囊。赵云依靠3个锦囊妙计,成功的将刘备和孙尚香安全的接回荆州。
当然这是演义中的故事而已,不是历史事实。事实上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是想拉拢刘备,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当时刘备已经48岁了,而孙尚香才18,她是政治的牺牲品,挺可怜的。
2例:诸葛亮晚年与司马懿作战的时候,为了抢先收割农田里的稻谷,让自己的手下假扮自己,让士兵化妆成鬼,在怪树滩把司马懿的兵吓得都不敢出营寨。
哈哈,这当然更是假的了。《三国演义》后期写得太差了,跟前期没法比,不过看当时诸葛亮的的打扮,挺接近妖的,小说里的诸葛亮简直就是妖人。《三国志 曹操传》这个单机游戏里,那些谋士都是妖人,不过诸葛亮是最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