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的剧情不明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4:14:18
刚刚看了,整个故事我不是很明白
那些回国的士兵是不是真的插旗人?而那个印第安人艾拉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结尾说的汉克是唯一一个在照片上的人?那汉克又是谁?
在最后结局的一队士兵去游泳他们才是真的插旗人吗?

这是一部探究战争中所诞生的被称之为“英雄”的含义的电影。战争或和平,炮火或掌声,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副线。
那张著名的“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的照片不知道感染过多少人,至今还在激励着多少人。这一张照片的震撼不仅激发了已经对“二战”有些疲惫的美国人,也因为照片背后那场战争的超常残酷,为他们带回的照片上的英雄。可英雄真的存在么?影片的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只想看到活的英雄,他们不会去在乎这个著名的“插旗”过程其实是第二次演绎的——真正插上旗帜的另三个士兵已在战斗中牺牲,而且永远没有机会将名字配落在照片下方;制造“英雄”的政府只是在用这张照片发酵的效果诱使人们同情,进而购买更多的战争债券;而将这动感的身影留在照片上的、幸存下来的三名普通的海军陆战队员,在奔波于一场场“走穴”似的、甚至模拟式表演的欢迎演出时,无法不回想起身后7千名战友,特别是将国旗第一次插在礁石上的同伴们牺牲的过程。他们中有因看了太多的生死而变得沉默寡言的军医 Bradley,有为了退伍后的生计着进企图利用自己名声的Gagnon,也有一开始就耻于被人称为“英雄”,沉浸在战友的亡故和事实真相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宿醉街头,直至抑郁而死的印第安裔Ira。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伊斯特伍德还原的那张照片中两次升旗的过程。没有人在意到他们的动作将会被印刷在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没有人在意谁来拿旗杆,谁来绑国旗;直到摄影师爬到了山顶,要求重新拍摄时,也没有人在意谁来当模特再完成一遍这个动作——他们的动作甚至是粗糙的。硫磺岛此时并没有攻克,他们所占领的只是一个岛角和海滩前的一块高地。配着画面的是淡淡响起的庄严的配乐。升旗在此时更多的是一种标识,而不是一个仪式。

“英雄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是因我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张经典照片背后当事人的故事正如影片结尾的这句画外音一般现实。随着战争的胜利和结束,英雄们在被追捧、被崇拜之后,便被人们淡忘,被新的政府淡忘。他们的结局是悲凉的,也是残酷的——没有正经的工作,没有朋友,甚至照样会因为种族问题被歧视。人们需要新的英雄,新的英雄也会出现。正如一个美国影评人Roeper的话:那些所谓的超级英雄永远只存在于漫画书与电影里。对此的讨论也在电影所隐含的对当下的现实——伊拉克战争的映射中,在当今政府仍然继续的为一个个新的战争“英雄”的塑造中证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