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9:34:03

晕轮效应的发现在上个世纪初首先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Thorndike 在 1920 年在进行人员资源方面的研究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晕轮效应的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对晕轮效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得到广大学者认可的晕轮效应的定义是,晕轮效应为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关系的多余的关系。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而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这个人的整体面貌做出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给被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分别是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的人。然后要求被试者评定这些人的一些特点,而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没有丝毫关系,分别是这些人的婚姻状况、结婚幸福程度等。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高,而没有吸引力的人得到的评价最低。戴恩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有魅力,那么他的其它特点往往也被认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了。这显然是由晕轮效应引起的认知偏见。中国有一句欲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晕轮效应,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男子,因为姑娘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从而就觉得他整个儿都美,看哪儿都“顺眼”;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小伙子,追求他的姑娘亦不少,他却偏偏看上一个长相很一般的姑娘,因为他看中了她优雅的气质,为她的气质所倾倒。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晕轮效应的反映。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 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