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人说1+1=2是歌德吧赫猜想 初中生作文里经常提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9:31:31
感觉有问题啊,谁能解释清楚点

“歌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就是要严格证明:“大于6的任意偶数,都至少能找到1对素数之和等于它”。

所谓“素数”可定义为:“无‘真因素’之自然数”。

每个自然数, n, 都可由素数, p(k); k=1,2,…, 的积表达为: n= p(1)的a(1)次方 p(2)的a(2)次方…p(k)的a(k)次方, p(1) <p(2)<…< p(k), 其中a(1),a(2),…,a(k)等于或>0。但是各个素数却很难由自然数或整数的简单表达式表达。

可见素数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数,而它们又缺乏明显的规律性。“歌德巴赫猜想”却给出了素数非常基本的、重要的规律性。但是尚需严格证明。因此,对它的证明,确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这个看来很简单的命题,许多数学家为了证明它,却至今做了200多年长期的努力。

1918年有人 采用所谓“圆法” 的基本思想确定了“歌德巴赫猜想”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随后一些学者创造、发展、简化的估算和证明“圆法”的方法和公式,并且为了化解证明的困难,采用首先证明:“每个充分大的偶数是不超过a个素数的乘积和不超过b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即所谓:命题{a, b}或“a + b”), 其中a, b, 是正整数,来进行筛选的所谓“筛法”。当使a, b,逐步递减为1,即所谓:命题{1,1}或 “1+1”, 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了。

一些学者采用不断改进的“筛法”,使a, b, 逐渐减小的命题{a, b}得到了证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宣布证明了{1,2}命题 (即所谓:“1+2”),1973年发表了命题{1,2}的全部证明。这就与“歌德巴赫猜想”,即:命题{1,2},的最终解决,仅只有“1”之差了!

但是,专家们在完成“1+3”之后就已经认为:在这种“圆法”基础上的“筛法”,已到极限。因而,既对陈景润 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1+2” 更加惊喜!又更加怀疑:沿用这种方法是否确能最终解决?!

我国有关的重要“科技刊物”甚至都以此为“世界难题”,而拒收有关稿件,这是难题,应无可疑的了!

也正因如此,而至今,已过去了近40年,还没能全面完成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