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坐力炮为什么能作到无后坐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2:07:47

无后坐力炮是靠后喷的火药气体消除后坐力的,因此炮管后部必须是开口的。无后坐力炮多用滑膛炮管(有膛线的无后坐力炮其弹丸上只有弹带与膛线作用),炮弹的初速低,靠弹丸的爆炸对目标进行作用。
即无后坐力炮炮弹出膛速度很低的,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见肩扛式火箭筒内炮弹初速度就很低的,它不像子弹那样的需要极高的初速度。
我们由物理学的冲量定理可知,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后坐力,大小等于射出炮弹的质量乘以速度,这里的速度就是很低的初速度,可能5m/s,所以是很小的。但并非完全无后坐力的。

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只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戴维斯利用配重物平衡发射原理,发明了无坐力炮。
这里是详细的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2272.htm

后坐力还是有的,只不过无后坐力炮的炮尾有泻压孔,发射药的火药燃气从炮尾排出,不作用到炮身上,所以身管也就不会发生后坐。

因此,无后坐力炮对身管、炮架和底盘的强度要求都较低,可以架设在轻型吉普车上。但同时存在发射特征明显,易暴露位置,并且发射位置必须开阔,后方必须有较大的燃气排泄空间。

无坐力炮是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亦称无后坐力炮。一般火炮在发射炮弹的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使火炮后退很远的距离,这既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又给操作带来不便。1879年,法国的德维尔将军等人发明了火炮的反后坐复进装置,但它并没有消除开炮时的后坐现象,只是使后坐炮身能够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它还会使炮架结构复杂,重量增加,机动性降低。

1914年,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可供实用的无坐力炮。人称“戴维斯炮”。为了抵消炮弹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戴维斯在同一根炮管的另一头也装上一个配重弹丸,向前发射弹丸的同时,后面那颗平衡弹在其反作用推力下从炮后射出,爆成碎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