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德经其中一段的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2:01:09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三十八章(下篇)

原文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等的道德不显示出道德,所有有道德。下一等的道德显示出了道德,所以没有道德。上等的道德自然为之而不是有意而为,下等的道德按着道德去做了,所以是有意而为。所以上等的仁义按着仁义去做了,不是有意而为。上等的义按义已去做了,是有意而为。到了用礼仪去待人,如果没有理会,那么只能掳起衣袖而强来!所以说失去道才讲德,失去德才讲仁,失去仁而讲义,失去义才讲理礼。用礼者是忠信之泊!祸乱的开始!而所谓的先见之明者,那是大道的虚华 ,是愚昧的开始!所以说大丈夫要厚道而不泊,真实而不虚华。所以要舍弃仁义礼选取道德。

儒家文化思想一直主张仁义礼,而道家的无为恰恰与其相反。道家思想认为正是有了仁义礼是因为人们丢失了道德之后才会出现的。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有真正道德的人表面上是不会伪装成很有德的,而那些总是表现的不失道德的人是为下德并非是真正的有道德只是为了私利而以德现。所以内心潜在道德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是没有什么作为的,而整天仁义道德晃悠者总是表现在身上让人以为这个人有德其实非真德也。有仁义的人不会故意把自己的作为豁给大家看,而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义是要用做的,所有有义的人会用自己去帮助别人,这是不一样的因素,因为仁为内义与行,而不失道德。真正的礼仪不必做在表面,人要处其实而去其华。强做礼难道不是做作吗。人们总是在意表面所以才会产生一切伪装,在意表面的人只会乱了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