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小口尖底陶瓶 有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7:09:59
敞口外径4.9CM 高14CM 肚外径7.4CM 内上釉 表面颜色土灰微黄

有知道这是啥玩意儿的没

呃,外表上看像是泥质红褐陶无耳尖底瓶...
新石器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不过从陶器表面的环痕,腹部和颈部唇部的圆整程度来应该是用快慢轮制成,这在公元前7000至5000年前仰韶时期是没有的,那时都是手制。只有到公元前4700至前3200年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晚期才出现少量慢轮修整的灰陶,但是马家浜文化没有无耳尖底瓶这种器型,而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尖底瓶主要都是细泥彩陶且以红陶为主,显然不符。
另外最早的施釉技术是汉代的低温铅釉... 综上所述 仅以看到的图片给我感觉是现代仿品或装饰品

看着不是新石器时代的,象是现代做的,口部和颈部还有底部都不对,外表有模仿轮制的痕迹,真品如果是彩陶都是磨得很光的。

这种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
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这种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
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新石器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有较大比例的尖底瓶都是无耳的...不过从陶器表面的环痕,腹部和颈部唇部的圆整程度来应该是用快慢轮制成,这在公元前7000至5000年前仰韶时期是没有的,那时都是手制。只有到公元前4700至前3200年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晚期才出现少量慢轮修整的灰陶,但是马家浜文化没有无耳尖底瓶这种器型,而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以及马家窑文化尖底瓶主要都是细泥彩陶且以红陶为主,显然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