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怨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33:50
帮忙找一下文章,如题!
非常急!!!
文章开头为“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从军行(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名是《征人怨》作者:柳中庸 诗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核心一个“怨”字,在边塞诗中是别开生面的。前两句中,诗人用时间和叙事来抒发了边疆军士的长年征战生涯。“岁岁”和“朝朝”,是说征战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前句用征战地域之广说明人之劳,北至金河,西达玉关,其间有千万里之遥。此句同末句之“万里”相呼应。二句是用征战时刀和马不离人说明征人之苦,其中“刀环”一词还隐藏着征人迫切要求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尽快返回故乡的愿望。这里是用谐音手法,将“环”谐成“还”。故古诗中出现“刀环”这一意象,一般都带有要求及早返回故乡之意。三句是以典型场景说明前两句所述说的内容,即在大雪满地的三春时节犹向青冢大本营归去。本句中又牵述到另一个问题,即边地严寒,也就是战斗环境(气候)的恶劣,这也是诗作的内涵之一。此句重心在于一个“归”字。是说士卒们经过长期的辗转跋涉后,正遇上阳春三月,本该休整一段时间了,但却奉命向青冢进发。尽管边地几乎无春可言,但军令难违,只能艰难行军,也顾不上下雪天了。所以三句依然是说征战之苦。末句是用比喻说明征战之无尽头。黄河绕黑山,九曲十八弯,不知有多少盘旋曲折,这就好比征人出征,有无数道路要他们去行走,有无数天险要他们去征服,有无数恶战要他们去拼杀,一个“绕”字便将这个千难万阻状写出来了。所以,本诗的中心便是写征人之苦,并且只集中写他们的远征之苦,诗人从时间之久远和路程之漫长这两方面来突出这种苦,更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前两句即用互文手法,两句意谓“年年”与“朝朝”(省略了“月月”),伴着“马策与刀环”走遍了“金河复玉关”。用互文手法去理解本诗,前两句意境便愈加开阔,既有时间上的无穷期,又有空间上的无穷点,这样便将征战上的艰辛立体化地再现出来了,可谓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