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官员纷纷易地为官 问责制到底怎么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10:46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因三鹿奶粉事件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处以记大过处分的三鹿事件重要责任人、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已出任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打开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网站,人们会发现,在领导信息一栏赫然显示:局长、党组书记鲍俊凯。鲍俊凯的行政级别也从副厅级升为正厅级。联想起诸多曾被问责的官员纷纷易地为官,人们在问:问责制到底怎么了?

被问责者先后复出招来热议

不但鲍俊凯异地复职,因三鹿事件而被记过的河北省农业厅原厅长刘大群也早在今年1月份被选为邢台市市长。此前更有媒体报道,因对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而被撤职的原瓮安县委书记王勤也已悄然“复出”,调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局任副局长;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已复出并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

从王振俊、王勤到刘大群、鲍俊凯,他们在各种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中负有不同责任,而被高调问责的官员在悄然之间纷纷复出,使公众对“问责制”的严肃性产生疑惑。更有学者质疑,问责制就是让“带病官员”休个短假,待时机成熟便重新“安排”甚至升迁。

问责制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那些被问责的官员会在问责后短时间内纷纷复出?问责制到底有没有漏洞?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别太认真了!这类人要么上面有人(在中国这比什么都好使),要么替某大领导顶罪(你说过后人家提不提拨他?!),呵,再就是有钱吧

我是反对所谓的“问责制”。

因为目前问责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判断该官员在事件中的错误程度,以及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纯粹就是为了平息民愤,作作样子而已。这样的问责制起不到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再次发生意外的效果。可以说,新的官员上台,也逃不了这样的命运。

举例来说,山西煤矿管理整套系统都已经坏透了,如果不大动手术,谁上来都会继续发生责任事故。所以经常看到新官刚上任,就发生矿难,然后为了平息民愤,把官员问责下台。结果到现在,没有官员愿意在山西担任安监工作。

因此,目前的问责制只是起到转移矛盾、缓和激化的作用,与官员本身是否有责任毫无关系,这样会严重打击官员的积极性。所以异地调动是保护干部的一种手段,我觉得无可厚非。

如果该官员在事故中的确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央通常会把他送上法庭,而不是异地调动。凡是异地调动的,都只是为了平息民愤而作出的姿态,要是把问责制当真,那可是天大的笑话。

当然要重新安排了,要不然人家送的那么大礼退回挺心痛的,不安排人家要说出来也挺不好的。

执法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