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春秋》大义?什么是《春秋》笔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03:02:05
如题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后世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春秋大义
春秋大义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史学观。就是对历史不但要有其真实存在的记录,还应该在记录过程中带有道德的评判。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微言大义”,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对联: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春秋大义与春秋笔法点睛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家语、子贡问》)
这就是中国史学的春秋大义所在。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他们惧什么?还不是这中国文化精髓之“如椽史笔”吗?现在为什么不惧了?就是因为人们不顾春秋大义了。那些人从来不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的,只从西方文化垃圾堆中学到了“弱肉强食”、“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等名言警句,并将这些融会贯通,落实在行动上了。

春秋大义是什么?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史学观。就是对历史不但要有其真实存在的记录,还应该在记录过程中带有道德的评判。现代中国的史学观是这样的吗?都是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上,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评判人类社会,唯力是视,唯利是图,根本是无“理”可言!把天理良心丢在一边,说什么近代中国挨打是“落后”的缘故。作为历史学家的文化人,也操一口“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流氓腔。“落后”,真不知“衣服皆古制”的桃花源社会是怎样的“落后”法,他们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