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朱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52:55
谈谈你对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朱湘诗歌的感悟。

个人见解(抄百度的小四绝对概括不出来的):

郭沫若的诗歌(主要是指建国前的作品),新体诗浪漫之余富有激情,诗体宽松,强烈的抒情意味贯穿其中,既有爱国的热切,又有深沉的思考,旧体诗歌如《残月黄金梳》等写得也可以,但是30年代以后水平就急剧下滑,建国后的诗歌就基本上一无是处了。

徐志摩的诗歌,在现代诗人中,可以是最讲究格律的一个,很注重音乐美和韵律美,不过读多了稍感迷茫和委靡,但正是这带着韵味和靡靡感伤之风的诗歌,却能脍炙人口,经久流传。

戴望舒的诗歌,早期显得悠远,带有象征意义,深受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影响,后期风格大变,感情变得浑厚悲昂,趋向于现实主义。

朱湘的诗歌,格律追求严谨,类似于徐志摩的风格,但诗歌的内容却大多数是现实主义题材,在现代诗歌作品中,很少有作品类似于他的悲苦与凄伤,他的作品对现实的刻画是无情而冷峻的。

所以总体来说,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更趋向于浪漫主义,朱湘的诗歌更趋向于现实主义。

我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造成上面风格的差异应与他们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他们的诗歌也许可以留芳百世,但是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郭沫若被视为“帮闲文人”,无子送终;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戴望舒备受日寇拷打,建国初即英年早逝;朱湘一生困窘,最后投长江自杀。

这也是中国诗人,乃至知识分子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