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道政治题 高三的 政治学的好的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7:30:34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多数专家认为,继2008年9月15日之后央行再度宣布下调“二率”,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

答案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从适度从紧到宽松,到寻找“稳健”和“适度从紧”间的平衡,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现在又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都是从当时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同时,货币政策的运用和调整也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不能随意调整货币政策,要在尊重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④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变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⑤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就不同,那么所采取的政策也应该因此发生改变.

我想请问为什么不能用量变和质变原理中的坚持适度原则,把变化控制在一定量的范围中

还有为什么不能用主要矛盾的原理

首先明确名称:量变质变规律
这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
看看题中的例子,一个变化或者说原因引出一个相应的货币政策或者说结果。没有哪个明确的点或者线索展示了“量变质变规律”。几次经济形势的变化都是客观存在,不构成量变到质变的延续变化。如果你把这个规律用到政府的货币政策中,就更不对了,注意这个规律的着眼点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形式。最后,“把变化控制在一定量的范围中”,我想你说的是“度”的问题,中国的这个政策考虑的主要是根据客观现实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在调整政策中的“度”的问题。
所以做题前,先好好看题,看懂最重要的信息——据客观现实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马上锁定答案: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辩证的唯物论)、变化发展、规律(唯物的辩证法)。

再看矛盾原理
主次矛盾原理主要是在复杂事物中来分析矛盾。你可以说政府在分析了主次矛盾后制定了政策,但是,就提论题,题中有说到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细节么。没有,又何来这个原理的体现呢。
对于“矛盾的特殊性”,还是从“据客观现实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个点上想到的,不同的客观现实用不同的政策回应,不正是体现了“特殊性”么。

政治试题反正没有倒扣分的,所以你多写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要拿到题目就开始套原理,一定要自己看懂材料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再由此生发,由此套原理。一般能写出4-5条就够了,如果就着你理解的题意写不到这么多条,那再用笨办法,死套原理。
像这个题目,其实主旨只有一个——据客观现实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此从哲学的几个板块可以想到几个原理。有的题目更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划出相关语句,直接看到它说明的哲学原理。政治题目就是这两种出法。

货币政策虽然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整个题目中没有体现出来

题目的背景“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讲的就是货币政策 并没有放到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中说明

再者 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 调整本身就是坚持适度原则 有怎么能成为原因呢

量变质变规律
这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