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十大原理来反驳"新读书无用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1:14:24
主要是针对部分省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所引起的一些争议==~
大家只是就其中的一个原理来回答,能不能更全面一点啊?谢谢

注意这里的读书无用指的是上大学无用,不是广义上的读书无用!

题目很有意思瓦。
1.成本—效应原理。就是说做一件事是要有相应的效应回报的。不高考是因为看到大学生难就业,上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上更好的存活,不能就业就是没有生存的根基,即:没有效应。而且大学学费、时间都是一种投资。这样的投资要是没有回报,谁会去做呢?而且,搭上的是自己的前途。

这么说你是不是很满意挖。
其实,在我看来你的观点本身就是错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部分大学生个人素质问题,外加外部的经济形势不好。这不是国家教育的问题。
而且,现在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过度,越来越多的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趋势。
再加上,经济形势是一定会好转的,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对大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没上大学的人呢所不能满足的。
综合考虑下,从远期投资来看,投资自己的知识是收益最大的。

第三条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不上大学,用四年时间所赚到的钱,再加上上大学所需的学费,确实是比不小的数目。他们认为选择不上大学的边际成本小于上大学的。

但是如果长远的看,有大学文凭的工作的待遇还是好于没有大学文凭的。

晕,这不是边际量的问题,而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机会成本就是说你获得某一利益的同时,不得不放弃另一利益所产生的成本。
比如说一盒巧克力和一盒糖,都卖10块钱,而你身上也只有10块钱。你买了巧克力,就不能买糖,你买了糖就不能买巧克力。因此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消费组合,你都要承担10块钱的机会成本。

同样地,假设你不上大学利用四年时间去工作,那么你这四年的工作所得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不工作而去上大学,那么你在多大学中的乐趣,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人际交往及情感的满足感,以及毕业以后工作条件及收入优于未上大学预期的条件及收入,都将成为利用四年时间去工作的机会成本。

总体来说,不上大学去工作的机会成本还是要高些,因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去参加高考,或者以其他途径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

撒据i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