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枪杆是用什么做的?真的有铁杆的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0:00:54
以前大将用的兵器小说上说有100--300斤重,是真的吗?史书上记载的最重有多重?

枪分主要分为以下2种:
第一种是步兵枪,因为既要满足作战需求又要有相当的灵活性,多采用木杆,否则太重,作战时影响士兵反应速度,针对不同的战术,相应的演化出不同的枪杆长度,比如作为投射武器使用时,宜采用短杆,利于高仰角抛出,同时枪头一定要重,枪头惯性大,飞得远,扎的狠,同时投射武器不可能只携带一支,所以在多支携带的情况下,长度要适合人体的高度,太长了背在背上,人无法弯腰跑动,同时无法通过狭窄的地段,还有可能要绊到脚后跟。作为格斗武器,要使用中等长度,能灵活的抽拉、横扫,能够连续的做出许多技术动作,太短的话,在攻击距离上没优势,一寸长一寸强就是这个道理,太长的话,收回枪杆速度太慢,对手可以在收枪的过程中迅速接近使用者,对手站在枪头的后方就进入了枪的攻击盲区,枪手就很危险了。作为特战武器使用,就像水浒中破连环马的钩镰枪,必须使用长枪杆,目的就是获得较长的攻击距离,在奔跑的马匹接近自己之前,迅速钩断马腿,然后撤退。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由于当地民兵在武力和兵器上不及倭寇,所以戚继光发明的长枪阵,利用长短武器互补的作战方式,枪杆做的超长,冲锋时首先长枪进行攻击,逃过长枪的敌人,进入长枪与长枪的间隙,躲在长枪间的士兵利用短武器对已经被分隔开的敌人进行逐个击杀。
第二种是骑兵枪,骑兵攻击主要是依靠马高速行进产生的惯性刺杀对方,因为骑兵不够灵活,所以在携带保护装备较多,多数骑兵都会选择重铠甲,所以要击杀对方一定要满足3个条件,1、足够的动量,由马的速度和枪的重量决定,2、有足够的强度,这时就要使用铁枪杆了,木制枪杆在戳上重铠甲的瞬间很可能弯曲断裂,无法达到攻击目的,3、足够的准确度,速度越快,瞄准的概率越低,通常重骑兵都是右手拿枪杆,然后将枪杆的后端夹在腋下来保持稳定,有利于瞄准,枪杆的长度必须远远大于两倍的骑手右臂至马鼻尖的距离才能确保捅到对方,否者试想一下,两匹马接吻的时候你都够不着对方,所以马枪会做的很长很长,而木制枪杆的刚度较差,通俗的讲就是杆太长的话,枪头比较重,在马奔跑的过程中,枪杆会抖来抖去,极不利于瞄准,所以要么使用粗一点的木枪杆要么使用铁枪杆来保持刚度。
实际马枪在中国历史上发展的并不好,我们没有重装骑兵的传统,那是欧洲的专利,中国军队更看重的是马刀和骑射,这也是由于多年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总结出来的,北方的少数名族都是游牧生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