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翻译一篇随笔,我看写的不错。自己认为水准翻译不好求高手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4:45:50
网上浏览替代不了书本阅读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有人断言,最迟到本世纪中叶,书籍将变得可有可无。到那个时候,你要做一个学问家,就再也不用终日抱着沉甸甸的书本去皓首穷经了。人们只要用鼠标器轻轻一点,这便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左顾右盼一阵以后,一转眼就轻易地变成一位饱学之士。———但我却颇多怀疑。不是怀疑它的过程,而是不相信它的结果:一个“饱学之士”竟然就靠一个荧光屏去成就,这未免过于悬乎了。

电脑之是否万能,这我不敢断言。但是,只靠一台电脑就能让一个人成为“饱学之士”,这绝对不可能,———于兹我却觉得甚有把握。

首先,我不相信书籍之于人类竟然会变得“可有可无”,更不相信那小小的荧光屏能够取代书籍的全部功能。它也许可以把天下所有书籍的内容浓缩在几只光盘里,但是,它却无法取代书籍的形式本身。

事实上,书籍给人的学问从来就不是完全依恃它的内容实现的。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感应,一种满足,一种情绪,一种由书本建树起来的氛围,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气息、幼童情结、归宿感以及巨人自塑的先验性认定。———而这一切,无论如何也是所谓电子网络所无以企及的。

在书籍时代(我们且把“前网络时代”暂名如斯),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书籍,书籍功莫大焉。人虽寿,也不过百年而已。幼而文盲不读,老而糊涂无以读,两头一去,真正用来读书的时间,便极是有限。真学问从来就不是靠读死书读出来的。

福楼拜说,一个人真正读懂了五六本书,就可以成为大学问家。这是实话。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无一例外都是靠书的气息“熏”出来而不是靠“读”出来的。陶渊明读书崇尚“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掉书袋们一例以为大忌,可是,陶氏却就靠他的“一目十行”而最终写出了《桃花源记》;鲁迅的学问据说大多来自于“随便翻翻”,有人认定这只是鲁迅的谦虚之辞,不足为凭,但我却坚持认为鲁迅说的是实话。

和陶渊明、鲁迅不同,自古以来,大凡书蠹,则必会把书拿过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啃得骨瘦如柴、啃得两眼发直,当他们行将就木的时候,人们这才知道他们“啃”的原来不是学问,而是木屑。

以前坊间曾有一句流布甚广的读书格言:“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其实这不过是穷书生的

还是等分数高了再找个人给你翻译吧。咱做翻译是收费的。祝你好运。

我语文很差的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有人断言,最迟到本世纪中叶,书籍将变得可有可无。到那个时候,你要做一个学问家,就再也不用终日抱着沉甸甸的书本去皓首穷经了。人们只要用鼠标器轻轻一点,这便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左顾右盼一阵以后,一转眼就轻易地变成一位饱学之士。———但我却颇多怀疑。不是怀疑它的过程,而是不相信它的结果:一个“饱学之士”竟然就靠一个荧光屏去成就,这未免过于悬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