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的有色底的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位朋友知道请详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8:55:58

首先,要弄清楚有色底子的性质和来由。油画底子从性质上分为吸收性底子,半吸收性底子,不吸收性底子。前者多为胶粉底子,比较吸油,多用于现当代油画,不吸收性底子为油性底子,颜料涂上去不会出现吸油的情况,多见于古代油画。有色底子是属于油性不吸收底子的。

有色底子的颜色:从应用来看,有色底子主要分为暖灰底子(主流)、冷灰底子和土红底子(这种底子用的人其实很少)。
暖灰的颜色特有所指,是一种介于水泥和瓦楞纸之间的颜色,是偏黄的灰,暖灰的制作在古代包含铅白、黑、生褐、生赭这几种颜料,现代则由钛白代替了铅白,这以上几种颜色中铅白、钛白、生褐、生赭都属于干燥速度较快的颜料,适于做底子,但中国国产颜料符合这个技术标准的一样也没有,含油量都严重超标,还掺入过多慢干剂,做出来的底子质量会差。
冷灰底子:黑加白得到的灰色,古代也是用铅白,现代用钛白代替,但说实话铅白有着不可替代的厚重感和反光性质,钛白还是弱一些,当然别的白就更差了。
土红底子:就是土红颜色。

有色底子的制作方法:用以上配方中的油画颜料调和出适量的需要的颜色,之后掺入适量松节油,适当减少颜料粘稠度,用刮刀或宽刷子覆盖在已经加工好的胶粉底子上,底子一定要尽量薄,以不露底色为宜,也要平整均匀,是一项需要实践经验的工作。另外,关于颜料里的油,即便是国外的好颜料,很多画家在用之前都会用吸油纸,先把颜料挤在上边,放置一两天,尽量将颜料里多余的油吸收出来再调制有色底子,国产颜料则更是必须加以处理。

有色底子的作用:有色底子在古代油画技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并非仅仅为了提供不吸收性而存在,它的颜色的作用更为突出。在作画时,画家会从中间调子开始设色,这部分颜色一般是物体表面纯度较高,较接近固有色的部分,明度与有色底子比较接近,画上去不会有任何刺眼生硬或明度反差强烈的感觉,非常柔和舒适,之后才会逐渐分析并将暗部明度降低,亮部提亮,因为有灰色的底子,所以提亮过程中会用比较多的层次和饱满的颜色来覆盖它,同样,暗部则可以用薄而透明的颜色罩上去,自然形成古画亮部厚暗部薄的效果,不会像画在白底子上那么刺目或寡气,暗部也不会发死。
当然,暖色底子和冷色底子及土红底子的色彩倾向不同,画出来的画也完全不同,毕竟油画颜料是有透明度的颜色,要充分体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