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诗既不清,也不远,为什么是神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11:51
韦应物的诗平平淡淡,有什么好?何如三王(王绩、王维、王昌龄)?
卷192_52 【精舍纳凉】韦应物
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
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
卷140_35 【宿裴氏山庄】王昌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韦诗的章法、意味的确在三王之上,但境界似乎不高。“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何如“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王昌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

朋友,对比这两首诗不难看出,【宿裴氏山庄】全篇在写人对景的感受,写得很好,有意境,却始终是在写景。而【精舍纳凉】前面是写景,后面“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为诗人表态,也是全篇点睛之笔,表明了诗人亲近自然的心态。画景与绘心哪个更有境界,哪个更为接近“神韵”之称呢

其实,“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仍是着重写景,而“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明显是在写人,写心的恬淡。所谓境由心生,相信楼主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淡而有味,三王中只有王维可与之比

这个要看各人感觉了。

也许你不喜欢这个口味,呵呵

我觉得读着很舒服,不做作,而且不空谈

挺好的阿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