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骥德《曲律》(部分)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37:35
杂论第三十九(节录)

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语偶合,而曰某人、某剧、某戏、某句、某句似元人,逐执以概其高下。寸瑜自不掩尺瑕也。
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鳌牙,多令歌者齚舌。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玉绳(郁蓝生尊人)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其志趣不同如此。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

  1. 王骥德《曲律》(部分)翻译如下:

    论曲词,要看全体力量如何,不能因为有一二个韵偶然合韵,就说某人、某剧、某戏、某句、某句像似元朝人写的,就用来遂以偏概全讲评高下.寸疏自不能够掩饰尺瑕的.汤显祖和沈憬之间,本来就完全不同.沈憬守格律,斤斤于格律,甚至不要让任何一个字违背格律,但是他写作剧本的文笔很差;汤显祖崇尚意趣,写起剧本来简直横行,剧本组织的好,几乎能和老天比美,但是曲词唱起来屈曲鳌牙,大多数的作品使得演唱的人,舌头都打结.沈憬曾指出:『宁可和格律相合而写的曲词不好.读起来不成句,但是唱起来却配合恰好,这就是合乎作曲词的道理』.他曾经把汤显祖的《还魂记》修改了其中不合乎格律的字句,吕吏部玉绳(吕天成的父亲)寄去给汤显祖,汤显祖不高兴,回信给吕吏部指出:『他怎么会知道写作曲子的本意呢!只要是我心意想到了,不妨使天下人的嗓子都唱歪』.他的志趣是如此地不同.吕天成说汤显祖谓好似狂人,而沈憬好似捐人,的确没错!

  2.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 版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