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巴金的散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2:41:29
要求别的作家写巴金事迹的散文,字数两千左右的吧。

一千字就有``
  亮着,巴金没走
  常在《信报》上读毛尖的上海通信。十几天前她和她丈夫来了,《万象》主编陆灏也来了,我们在林行止伉俪家里吃晚饭,在中环吃下午茶。年轻的一代,洒脱里透着一丝代沟的拘谨,十足初夏午后的艳阳,说什么我也不忍心让他们过份迁就我内心里那份冬夜的宁帖。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感觉:我这代算巴金那一代人的子侄辈,毛尖陆灏那代是巴金的孙子辈了,文学原是这样嬗变转型的。

  今天是巴金九十九岁生日,毛尖前两天在专栏说,上海报上捧着血红的信心帮巴老度过一百岁,"看了徒然叫人倒抽一口凉气"。全身已经插满管子,护士要不停为他的皮肤补充水份免得身体碎裂。这时,他主编的《收获》杂志邀来各门各派的掌门人给他贺寿,"文坛小教堂们将燃起九十九支蜡烛向大教堂致敬"。"但是,有没有谁问问巴老他喜欢这些吗?"毛尖说。

  还记得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含泪说:"我已经九十五岁了,今后不能再写作了,就不要用好药了!"到了九十六岁生日,新华社的特稿说,巴金还静静躺在医院病床上,肺部严重感染,几度命危,有十多天不能进水,护士用海绵沾些水擦擦他的嘴唇。每天打吊针,血管硬化了,针打多了血管就破裂,他总是强忍着,没有哼叫过一声。

  八十年代就得了帕金森症,每天傍晚都让人把病床摇高看电视新闻;清早起来喃喃背诵唐诗宋词,为了锻炼记忆;握笔写一个字要费好几分钟,却坚持校完二十六卷本的《全集》和《译文集》。病人的世界跟没有病的人的世界完全不同。想起维特根斯坦这句话,想起读他的小说长大,有点不忍心他这样长寿。

  更不忍心的是新华社引述他的话,强调把心交给读者是他七十多年创作生涯的生命线:"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自己有些作品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是读者宽容的结果。"但愿那只是老一辈人的谦辞。毕竟不是做报纸做杂志,文学的创作过程不必心怀读者;销量的多寡更不是决定作品优劣的标准。巴金给谷韦题字写过这样两句话:"写作不是为了自己,写作也是为了自己"。上一句是应酬;下一句才是至真至理。

  像毛尖家阳台上看到的徐家汇大教堂,我心中看到的大教堂是巴金写了八年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