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3:01:30
看到介绍头晕了

侵蚀作用(erosion)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

风化作用(Weathering)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机械性或物理性的风化作用,包括因为大气情况如热力、水、冰及压力吊致岩石及土壤的分解。

这两句我怎么看都差不多。如果施力方都是大气,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怎么区分?

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不论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还是生物风化,都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
侵蚀作用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远,搬到哪里,并不是最关心的。
搬运作用就要重视“小块”的被搬运过程和距离了。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机械剥蚀包括: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流水的侵蚀(如 降水冲蚀地表形成沟谷和河流)
化学剥蚀有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