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品在经济学里的定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2:49:33
如题

奶牛卖奶的经济学2007-06-02 20:41奶牛有个特点,就是如果它一天正常能产100斤奶,那么当你把这100斤奶挤出来后,第 二天它还能产100斤,可是如果今天你只挤50斤出来,那么明天你还是只能挤100斤出来 ,而不是150斤,这是因为它的奶包的容积是有限的。所以它这个特点可以总结为:在 产奶能力的范围内,产奶量完全受挤奶量的制约,与挤奶量相等。

  假设一头奶牛和20只猴子生活在一起,奶牛产奶给猴子喝,猴子拔草给奶牛吃。再假设 一头奶牛一天能吃100斤草,20只猴子一天能喝100斤奶,能拔100斤草,那么这头奶牛 和这20只猴子就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它们的生产一点也不浪费,一点也没有不足。它们 之间是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各取所需,它们之间是“共生”关系。如果从经济角度来 看,它们的经济形式属于产品经济,也就是计划经济。

  假设有一天,奶牛感觉到自己吃亏了,它要把它的奶变为商品,让猴子拿草来交换,而且要2斤草换1斤牛奶(商品之间互相交换的数量比例就是价格。这个比例你可以任意假设,就是1斤草换2斤奶也行,反正它们之间得达成一个交换比例,才能交换)。这样猴子就拼命去拔草,一天下来,只拔了150斤,就只换到了 75斤奶,显然吃不饱。而奶牛就高兴了,它吃了100斤草后,还节余了50斤,它望望那 一小堆草,兴奋地想:明天这一小堆草又会增加50斤,以后每天都会增加50斤,哈哈, 不久就会成一座山,我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了。

  下面我们从奶牛和猴子的整体来分析结果。 猴子的劳动量虽然比原来增大了很多,产草量也多了50%,但是它们的生活反而下降。 而多产的这些草对它们这个整体是无用的,猴子不吃它,奶牛也不吃它,只是聚集起来 看着高兴。奶牛的财富增加了,但是它的奶产量却下降了25%,它虽然还有25斤的生产能力,但是因为猴子买不起,所以它这25斤的生产能力就浪费了。所以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无用的生产能力增加,有用的生产能力下降。

  经济分析家野猪兴高采烈地报导:“今年青草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GDP增加100%。”

  受奶牛的启发,猴子内部强壮的也认为自己吃亏了,就鼓动分开单干。结果强壮的猴子每天可拔十几斤草,能换七八斤奶,自己吃不了就用来洗澡,说可以美